免费极品av一视觉盛宴_china男同69王伦宝西北军军_亚洲色图国产精品_一本大道伊人久久综合 - 亚洲天堂男人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神學建設 > 神學思考 > 正文
神學建設
聯系我們

南通市基督教兩會 

電話:0513-81597899 

南通第一城基督教堂 

電話:0513-85511556     

地址:江蘇南通市人民中路與園林路交叉路口

郵編:226007 

網址:www.gpfederation.net

教堂賬戶:南通第一城基督教堂 

賬號:549558202798  

開戶行:中行南川河支行 

 

神學思考

淺談“基督教中國化”

作者:如東教會 劉曉琴傳道 來源: 日期:2017/1/26 15:51:18 人氣:2628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并稱為世界的三大宗教,這是因為目前世界上僅有這三個宗教被一些國家列為國教,比如說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基督教被列為國教,而伊斯蘭教和佛教分別在中東、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被列為國教。三大宗教當中,以基督教的人數最多。而且在現代生活中,基督教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比如說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西元紀年,便是以耶穌降生為元年;一周7天也來源于《圣經》,星期日也被稱為拜天,也是基督徒每周紀念耶穌復活的日子;甚至包括了我們經常見到的代表救死扶傷的紅十字的標志,也是源于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全人類的罪。

基督教包括了三大流派,也就是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而我們常說的,位列中國五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其實指的是基督新教。

一、正確認識基督教中國化

基督教作為一種信仰體系有兩大層面,一是其精神追求與信仰本質,二建構處境化的神學積極參與社會服務

(1)首先,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它有著宗教信仰的超然性。在這一層面上,基督教不能等同于基督教在社會中的表現。因此,基督教又要理清它與政治的關系,這樣才能保持它的神圣性。比如說摩西十誡中的“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2)基督教中國化是將基督教宗教本質的基本要素提煉出來,與具體的民族情況、當地情況結合起來。

基督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不管其形式和特點有多大變化,它的基本的教義和精神并未從根本上改變。

基督教中國化并不需要其完全摒棄其中優秀的西方文化元素,所需要的乃是一種超越東西方的積極開放與相互吸納,是一種跨越時代的主動更新與復興。

二、基督教中國化的必要性

1、政治需要

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后,一直面臨著中國化的問題,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四進三出 

在華的每一種外來宗教,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有“中國化”的必要,只有經歷了這一過程,其在華才能接地氣、服水土、入社會、識文化、懂民心。這方面佛教做得比較成功,它在歷史上曾經經歷了其在政治、文化雙重意義上的中國化,由此它逐漸成為質正意義上的中國宗教,而且成為今天信徒人數最多的中國第一大宗教。

對基督教來說,這種中國化過程同樣十分必要,“而且在當今形勢下還特別急需其盡早實現并體現出來”。“中國基督教已經與中國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了一起,‘中國化’則是基督教在華更新與復興的必由之路。”

基督教中國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基督教在中國社會的廣泛傳播,而是為了其良性的存在、和諧的存在。中國基督徒已經達到2305萬 ,而且尚在持續增長之中。引導這一龐大的信徒群體參與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來,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其關鍵點在于消除基督教及信徒與中國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個體身份中的隔閡,達到一種政治、思維方式、文化等層面的相互認同而不是相反,將其作為和諧社會的“異類分子”排除在外。

可以說,基督教的中國化是基督教與中國社會、中華民族、中國傳統文化和諧共處的關鍵環節它不但必要,而且從基督教信仰與中國社會的關系來說,這項任務還十分緊迫。

2、現實需要

在馬林諾夫斯基看來,人類的任何社會現象,任何文化現象,首先是為滿足某種現實需要而存在的,而宗教,法律或知識及神話的體系等,亦是出于某種深信的需要或文化的迫力 。中國民間信仰在儒教“入世觀”的影響下也表現出注重現實的強烈傾向,廣大民眾到寺觀燒香拜佛主要為現實需要所驅使,即大多本著“無事不登三寶殿”的功利心態。

所以,無論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還是從中國人傳統的信仰特點來看,中國人的信仰具有較強的功利性,而這種功利性又是同中國人的現實需要結合在一起的。

目前基督教信仰對中國信徒生活影響,主要體現在:

(1)對生活更有安全感這一類人群主要是為求身體健康和事業順利的人。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可以靠主,所以信教之后心里就比較踏實了。

(2)精神上的空虛和孤獨得到了慰藉這一類人主要是老人。很多老人留守在家中,子女常年在外面打工和工作,能陪在自己身邊的人很少,而當地活動也很少,在這種情況下,當地的老人就顯得十分空虛和孤獨。

(3)建立了歸屬感和得到了很多實質性幫助。通過共同的信仰與宗教儀式以及教徒之間的相互的信息和物質交流,使信徒建立了一種良好的歸屬感。同時大家在一起彼此和睦相處,相互幫助,這種幫助包括精神鼓勵和物質幫助。

 

三、基督教中國化的難點

基督教中國化走過曲折的路,至今未能徹摘掉“洋教”的帽子。它面臨的難點主要有三點。

首先,在政治層面上,基督教與中西關系相糾結。鴉片戰爭以后,基督教伴隨著西方政治軍事強權進入中國,有人說,佛教是騎著白象進來的,基督教是隨著槍跑進來的。

基督教一度成為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當然也有一些外國傳教士本著宗教救世的宗旨,為中國人做了許多好亊。改革開放以來,基督教因其與西方現代化相聯系而在中國青年人心中的形象越來越正面化,歷史的記憶逐漸淡去。但當前基督教在中國的文化傳播又與惡意滲透相交織。確有一批敵對勢力在利用基督教,企圖使中國基督教化,進而改變中國獨立發展的道路,把中國納入西方的政治格局。美國《時代周刊》前駐北京記者站站長艾克曼寫的《耶穌在北京》一書,就明確叫囂要用“基督教羔羊”征服“中國龍”。 在政治層面,基督教如何加強國家認同,處理好愛國與愛教的關系,消除灰色地帶,擺脫外國勢力的利用控制,同時又能使基督教成為中國對外平等交往、加強中西人民友誼的渠道,尚未真正解決。

其次,在文化層面上,基督教中國化的歷史包袱沉重本來基督教與中國固有信仰傳統的差距就較大,再加上傳統基督教的獨一神思想,以及中國基督教保守的福音派傳統的背景,神學思想的現代轉型與基督教中國化面臨很大困難,其難度遠遠超出佛教的中國化。中國自古是多民族多宗教、多神靈的國家,較少排它性,較多包容性。外來宗教要中國化,一是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做到愛國守法、莊嚴國土,二是要與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相結合,形成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理論,這一條是根本之道。佛教進入后,出現了中國化的佛教,即禪宗,并成為主流教派,佛教從此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基督一神論要接受儒、道文化的相關精神比佛教困難,必須突破原教旨主義(即基要主義)的束縛,不壟斷真理,學會尊重信仰的他者,做其他宗教的好鄰居,這是中國基督教的責任。老一輩神學家趙紫宸、吳耀宗、丁光訓等人在神學建設上的成就證明,基督教神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結合是能夠做到的,但它要求中國基督教界對中華傳文化有深度的了解。

第三,中國基督教界中青年神學家隊伍成長不理想。從基督教中國化的要求來說,人才的開放與高素質是根基,神學的更新與推進是關鍵。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段琦研究員通過調研了解到,中國基督教界主流是保守的福音派,沒有自己的、能開創的神學家,跟不上國際基督教前進的步伐中國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在神學更新上落后了,比較封閉。教界一定要開放,多與學界溝通,與儒學、道學溝通。中國歷史上有教界與學界良性互動的傳統。柳宗元、劉禹錫、韓愈等儒家名士與佛教高僧大德皆有密切交往。中國基督教如果一直處于封閉狀態中,新一代優秀人才是難以成長的。

四、基督教中國化的建議

1、中國教會的危機來源于神學思想建設的危機。

今天的基督教牧者們,要思考廣大信徒所面臨的問題,思考中國基督教的當今處境及未來走向,反思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生存經驗,豐富和發展神學的內涵,以其建立能夠影響廣大信眾的中國神學。只有這樣,中國的教會才有希望,才能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2、加強教界與學界的互動。

在神學院多開設學術文化課,多讀一些中華文化經典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除請學者講座,還可請海外自由派神學家及佛、道、伊各宗教人士講座或對話。中國的基督徒同時又是中國人,有責任和義務熟悉本國的文化典籍,把中國精神融入到神學中去。這不僅是中國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的需要,也是基督教在中國真正能扎下根來、健康發展、被中國社會普遍認可的需要。

3、總結基層教會的先進經驗,加以推廣。

有學者在做太原、石家莊天主教調查研究時,發現基層教會早已在宗教生活中把天主教傳統與中華信仰傳統相結合,如婚喪節慶,都具有了中國特色,還用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如快板、三字經、順口溜來宣講教義,內容多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忠孝、誠信等。這些在基督教基層教會也會發現信眾創造的有益經驗。我們對于宗教界人士和信眾適應中國現代社會的積極性要有充分估計。教界上層要與下層相結合,中國化的過程就會加速 

4、加強教會規范化管理。

《出埃及記》十八章十三至二十七節為我們提供了教會管理的范例。摩西事無巨細的工作并沒有帶來岳父的肯定,葉忒羅提醒摩西治理百姓的事太重,他一個人辦理不了,并提議他揀選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大的事情他們需要告訴摩西,但各樣的小事他們就自己處理了,以色列民從這個時候開始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

中國各地教會在管理結構上,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行政與教牧不分家,教牧人員一手抓牧養,一手抓管理,他們既是信徒靈性的牧養者,也是教會的行政管理者。 其中,絕大多數的教牧人員花在行政管理上的時間、精力遠遠大于用在教牧上的投入。這顯然與初期教會使徒們所領受的異象不同(參徒6:1—7),也不符合管理學原理。這樣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牧養的質量,在管理上也極易出現混亂。因為牧養和行政管理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專職的教牧人員不可能兩者兼顧做“全能手”。而解決這個問題的可探索途徑就是增加相關服侍崗位,設立相關專職或兼職同工(義工),專司其職建立更完善的教會管理體系。這樣教牧人員就可以從行政管理的纏累中抽離出來,專職牧養。

教會的核心組織由兩部分組成:教牧辦與行政辦。相應的教會內的專職同工劃分為教牧同工和行政同工。其中教牧主要負責福音事工、圣經教導事工、圣樂事工、主日學事工、關懷小組事工、探訪事工、慕道班事工等。行政主要工作有辦公室、財務事工、招待事工、音像事工、后事工、書刊供應事工、醫務事工、社會關懷等事工。每一項事工都有專門團隊負責,這樣分工的好處是效率高、質量好,能調動團隊的積極性,減輕教牧同工的負擔。

引進專職行政同工的制度尚未正式建立,但這卻是中國教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教會要想在社會中擴展影響力,必須要加強自身的管理體制,增加自身的競爭力。

5、注重教會人才隊伍建設

在教會發展中,人才是關鍵。各方面的建設都不可少,但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建設。由于中國教會特殊的歷史原因,“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教會經過了30多年的神學教育 和各級教牧培訓班的大力發展,中國教會的專職侍奉人員——不論是教牧人員還是管理人員仍顯不足。教會中大部分工作是義工來完成的。基督教教牧人員的隊伍建設和義工的素質的提高,就成為教會人才培養關鍵的一環。

中國教會經過幾十年的持續發展,教會面貌已然發生很大變化,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中國的教會,尤其是基層教會,信徒目前大多數仍是文盲多、婦女多、老人多。 針對這種現象,教會需要在義工隊伍的建設上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不僅僅要發現并留住年輕人、高級知識分子,更要針對所有文化層次的義工開展不同層次的關懷和培訓,各地教會應該根據自己教會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培訓課程,以提高義工隊伍的信仰素質和服侍能力。幫助他們在自己的服侍崗位上進深和委身。例如查經教導方面、婚姻輔導方面、探訪招待方面、青年事工方面包括青年企業家、商人引導方面等。

與之相應的,是教牧人員自身隊伍的建設。由于人才的缺乏,教職人員既做行政管理又做教牧工作,這些工作占用了他們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教會在進行規范化管理的過程中,明確教牧行政分工,不僅僅能將教牧人員從并不擅長的行政管理中解脫出來,更能夠為他們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騰出時間和精力。專職的教牧人員和有專業能力的義工在服侍中共同搭配,才能使教會的各項事工秩序井然,教會服侍的果效事半功倍。

五、總結

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其實也是基督教的中國化過程,是基督教精神與中國文化精神相契合的過程;

基督教中國化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適應中國社會的過程。在新時期,我們應進一步探索基督教中國化的規律,以更好地引導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現階段我國基督教覆蓋區域廣,發展勢頭猛、增長速度快,信徒的人數增多,與基督教內部經歷了一定程度的中國化改造有很大關系。

IMG_7438.jpg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