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督教
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上傳播最廣,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約公元30年,基督教產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成為獨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并逐漸成為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大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十六世紀中葉,公教又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陸續派生出一些脫離羅馬公教的新教派,統稱“新教”,又稱“抗羅宗”或“抗議宗”,在中國稱為“基督新教”“耶穌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總稱。
基督教的直接創始人(“元首”)是耶穌(Jesus)。耶穌是上帝耶和華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親名叫瑪利亞,父親叫約瑟。瑪利亞未被迎娶前,圣靈降臨在她身上,使她懷孕。約瑟一度想休了瑪利亞,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過來。耶穌三十歲時受了約翰的洗禮,又在曠野中經受了魔鬼撒旦的誘惑,這一切堅定了他對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穌就率領彼得、約翰等門徒四處宣傳福音。耶穌的傳道引起了猶太貴族和祭司的恐慌,他們收買了耶穌的門徒猶大,把耶穌釘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穌復活,向門徒和群眾顯現神跡,要求他們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宣講福音。從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把基督教傳播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的經典是《圣經》。《圣經》中記述的都是上帝的啟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總綱和新生活的規范,是永恒的真理。《圣經》分為《新約全書》和《舊約全書》兩部分。《舊約》原是猶太教的經典,準確的稱呼是《希伯來圣經》。耶穌對它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猶太教的超越看法,并做出了解釋說明,作為上帝的選民的重要依據。按照《圣經》希臘文本的分類方法,《舊約》被分為:律法書、先知書、歷史書和智慧書卷四類[但是按希伯來傳統,《希伯來圣經》分為三部分:律法(妥拉,????)、先知書(??????)、圣文集(???????),其中它們的首字母就組成一個對《希伯來圣經》的專業稱呼,“塔納赫”,???],共39卷,其中記錄了天地起源、猶太人的來源和歷史以及古代猶太人的諸多傳統(先知傳統、祭司傳統、智慧傳統、君王傳統、申命派傳統、啟示文學傳統、編年史家);《新約》被分為:福音書、歷史書、使徒書信和啟示錄四類,共27卷,其中主要記述了耶穌及其門徒的言行,在《啟示錄》中,還記述了基督教對末日審判的預言。
基督教的教義體系龐大,各教派強調的重點也不同,但基本信仰還是得到各教派公認的。基督教的教義可歸納為一個字——“愛”。在耶穌眼里,愛分為兩個方面: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的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1:37-40)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愛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嚴格的獨一神教,只承認上帝耶和華是最高的神,反對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對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縟節和嘩眾取寵。“愛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它的要求是:人應該自我完善,應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應該忍耐、寬恕,要愛仇敵,并從愛仇敵進而反對暴力反抗。“愛”,不僅僅包括得到上帝的供應和愛上帝者的關愛,也要自己親身實踐愛,勇于擔當基督徒的社會責任,心懷世界,拯救靈魂。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達到博愛的最高境界--愛人如己。
基督教誕生至今已兩千年,除了耶穌,還涌現了許多對基督教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如彼得、約翰、雅各等十二門徒,保羅、巴拿巴等使徒,對基督教神學發展起重要作用的耶柔米、伊格納丟、奧利金、特土良、奧古斯丁,以及為克里夫、馬丁路德、慈溫利、加爾文、諾克斯等宗教改革家。現在,基督教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信徒遍布六大洲。
二、關于《圣經》
《圣經》的希臘文為Biblion,譯作“卷”或“書”,也被譯作“某種書本”;神圣或非神圣的都可采用。但基督教所稱之《圣經》,其意義甚為深奧,指圣書、神所啟示的記錄,及記載神作為的書本。《舊約》原文以希伯來文為主寫成,個別段落用的是亞蘭文。最早的圣經是用羊皮卷或紙莎草紙抄寫的。
《圣經》記錄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及早期的發展,也為以色列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它是整個基督教教義的基礎,為其信徒提供了信仰的準則,同時也為基督教教會的組織和禮儀活動作出了規定。圣經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它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發行時間最長,翻譯成的語言最多,出現的版本最雜,流行最廣而讀者面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部書。
1、圣經的組成與內容
在新約里,圣經為引用于先知的記載而言(但9:2)。在新約中所提到的“如經上所記”,多數為指著全部或一部份舊約的經文(參太21:42;可12:10;提后3:15)。有時新約所提的,除了舊約以外,也包括新約的一部份書信(參彼后3:16)。
《圣經》是由舊、新兩約所組成。“約”的原文為b?r?t?, covenant(“盟約”、“契約”)& diathēkē, testament(“遺言”,“教導”),舊約是指神與摩西所立之約(參出24:7-11),而新約是指神在耶穌身上所完成工作的約(參林前11:25)。舊約、新約兩部成為一本圣經,在第二世紀被基督徒所認同和使用。整本《圣經》的中心信息,是說到神救恩的故事;此救恩的三個步驟是,救恩的來源、救恩的方法與救恩的歸屬。救恩的對象是上帝的百姓,就是信靠耶穌為救主的人;救恩的方法就是上帝在他恩典中呼召他的子民,以信心與順服來接受他的救恩。
1947年考古學家在死海西岸庫姆蘭地區洞穴中發現了較完整的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時的手抄希伯來文圣經,學術界以此為依據將猶太教圣經古抄本分為3種:古巴勒斯坦抄本,古埃及抄本,原始傳統抄本。新約原文為希臘文,其原本已失傳,現所發現的最早抄本殘片約為公元2世紀時所抄。在4世紀新約文本大致固定后,有埃及、亞歷山大、敘利亞等抄本流行。目前保存的最早希臘文《圣經》抄本為4-5世紀的抄本,最著名的有西奈抄本、梵蒂岡抄本和亞歷山大抄本。《新約》可分為三大部分:敘事著作、教義著作和啟示著作。敘事著作包括記述耶穌生平和教訓的《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即四福音書,以及記載耶穌升天后使徒們的經歷和早期教會發展史的《使徒行傳》。教義著作為書信體裁,有21卷,主要是對基督教教義所作的系統闡述,包括《羅馬人書》、《哥林多前書》、《哥林多后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哥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書》、《帖撒羅尼迦后書》、《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后書》、《提多書》、《腓利門書》。此13卷傳為保羅所作,總稱保羅書信。另有《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書》、《彼得后書》、《約翰一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猶大書》。啟示著作只有1卷即《啟示錄》或稱《約翰啟示錄》,它用啟示文學所特有的語言,用比喻、異象、預言等手法描寫了世界末日的景象。新約的內容也常被分為福音書、使徒行傳、使徒書信和啟示錄四大部分。共有27卷,并為基督教各派共同承認。
為整個基督教會所接受而無爭議的經卷,被稱為正典,而一些因其年代、作者、內容曾引起過爭議最后才被列入正典的經卷被稱為后典或次經。《舊約》的次經有《多比傳》、《猶滴傳》、《所羅門智訓》、《便西拉智訓》、《巴錄書》、《馬加比傳(上、下)》等7卷和《以斯帖補篇》、《但以理補篇》等。天主教認為《新約》中的《希伯來書》、《雅各書》、《猶大書》、《彼得后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啟示錄》以及《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內的一些經文是次經,但又認為正經次經皆為正典;其區別僅在于審定時間的先后不同而已。新教則認為《新約》無正經次經之分,皆為正典。整本圣經的內容,是描寫神與人立約。此立約的對象,就是立約的子民;神本身就是他自己百姓的救主。立約的中保,就是耶穌基督——神的獨生子。
圣經是神對人的特別啟示,整本圣經是說明神對于救恩的真理與事實。圣靈藉著歷史的背景與事實,來保證整本圣經是神所默示,藉著先知與使徒而寫成的上帝啟示的記載,它是無誤,又是確實的。教會的產生與信徒的得贖,是出于圣經的真理與教訓。整本圣經的信息,足夠使我們得到救恩的知識,因為它是神的恩典與救恩的啟示。
2、正典的形成
舊約各卷書的寫成和舊約正典的形成有漫長而復雜的歷史。學者們兩百多年的討論,逐漸達成以下共識:猶太人由于亡國、被擄而深深感受到有必要維持他們作為上帝選民的身份認同;于是,開始撰寫,匯集過去留下來的資料。“五經”,是在公元前5世紀定稿并獲得正典的權威地位;“先知書”從前5世紀開始寫作,在前2世紀定稿并獲得正典的權威地位;“圣文集”則在一世紀末(90)的猶太人的雅麥尼亞會議獲得最后的確認。對此共識,也有一些其它的質疑。首先,雅麥尼亞會議的角色重新得到厘清,它并未剔除什么書卷,而只是針對有些書卷(《歌》、《帖》)作神學上的討論。這些書卷既然會被提出來討論,就表示它們在當時已經具有相當的權威地位了。其次,由于當時的大多數書卷是單獨存放的,出來“五經”毫無疑問地是自成一個系統之外,“先知書”和“圣文集”不一定要想上面所說的,分成兩大部分來定稿及獲得正典地位。卡森(D. A. Carson)等人的結論是,舊約正典的形成很有可能更早,可再往前推至公元前1世紀。
現在所知最早的新約目錄是1740年發現的“穆拉托里(經目)殘篇”。
約在200年現在的新約各卷多已被教會承認為“正典”。確定新約正典最主要的依據是作者為使徒或接近使徒的人;符合基督真理的原則;在教會被廣泛閱讀。367年亞他那修首次正式提出如現在主要的新約全書篇目,397年經奧古斯丁主持迦太基會議最終確定《圣經》正典的篇目。在新約正典形成過程中,從時間來看,最早的應該是福音書。俄利根用獅子、牛、人、鷹四個活物形象地比喻四卷福音書的特點。
這樣看來,雖然新舊約正典的形成是獨立完成的,相互之間沒有受到影響,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新約在寫作、逐漸形成的時候,使徒們已經有了舊約的正典(比如“七十子譯本”)在手上可以參考了。
教會花了相當長的時間確認正典的權威,這似乎是教會的權威高過正典。但基督教認為,并不是教會選擇正典;而是這些正典的權威已經因為上帝的其實自己顯明出來,教會只是“承認”它最終的目錄而已。
3、圣經的權威
《圣經》是神所默示的,也是上帝對人類特別啟示的記錄。人可以從圣經中認識神的作為、耶穌的救恩及圣靈的工作。同時也能了解到有關宇宙的起始與終結、人類的來源與結局、生命的真諦與依歸,及人生的原則與意義。圣經是神智慧的杰作,也是神生命流露的表現;它是他的慈愛與公義、律法與誡命的記載。圣經的持久與普世性、純潔與完整性、統一與連貫性及真實與確定性,是永恒不變、雖舊而常新的。
圣經是人類信仰與生活的準繩,是真理與道德的依歸,是規律與法則的基礎,是起始與終極的答案。它足夠使人類了解神的永能與作為、耶穌的慈愛與救贖,及圣靈的啟示與同工。叫凡信靠耶穌的人獲得救贖的智慧,得以完全,行各樣的善事(參提后3:16)。
圣經的完備體系與真理的內證,足夠建立其本身之權威,而且它是超過一切歷代以來教會的傳統與權威。所有教會的教條與理論,都不能與圣經同日而語、并駕齊驅。圣經是基督教會與傳統、律例與道德的基礎。教會的產生是出于圣經的教導,而圣經不是由教會而產生。教會的建立與差傳的源起,都是出于圣經的教導而開始的。解經學與神學、教義與教條均要以圣經為依歸。所以說,若要了解圣經的教導,應該用以經解經的方法,來做為了解真理的基礎。
圣經的啟示與權威不是出于教會的傳統或信徒的感受,而是來自主耶穌本身對圣經的確信與認同。因為基督徒堅信圣經的權威與確定性是與上帝的神性與永能并存的。又說,圣經之成為信徒信仰與生活的準繩與權威,也是出于圣靈藉著圣經的啟示,在信徒心中所做的見證,并肯定它就是神的話語,是生命唯一可靠的依據。
A.圣經的內證
圣經本身承認它的信息是出于上帝的啟示。舊新約圣經明示它的記載就是上帝默示而寫成的。圣經的準確與權威性足夠使凡讀的人可以認識上帝,獲得救贖的智慧與永生的道路(參提后三15~17)。
a.舊約圣經的內證:
舊約本身的證實:舊約圣經屢次提到神選召某些人來成為神的代言人與出口(參出四14,七1),例如,舊約的先知們被神的靈所感動,寫出神所默示的話(參摩三7:賽卅四16)。這都證實舊約圣經的記錄全是神藉著先知所默示神的話。
耶穌對舊約圣經的證實:耶穌親自證實舊約圣經就是神所默示的,它不但無誤,且賦有神的權威性(參太四7,五17~18;約十35)。當耶穌在說到他復活的事實時,他引證舊約預言有關彌賽亞的應驗(參路廿四26、44)。又說,凡新約使徒所描述有關耶穌的事實,間接也證明了舊約所預言有關耶穌的事,就是神所啟示的話語(林前15:3-4、27-28;參提后3:15-16;彼后1:21)。
b.新約圣經的內證:
新約圣經本身的證實:新約圣經自己內證本身就是神所默示,且賦有其權威性與價值觀(提后3:16)。既然舊約圣經是神所默示,而我們認識有關舊約圣經的默示觀是出于新約記載而得來的,那么,它必然也引證新約本身也是神所默示的,其權威性與價值觀是與舊約同等的。因為從新約的正典可以看到新約本身是受某一種原則所約束,而信徒的生活是受圣經的原則所引導。無論如何,這種種現象都是出于神的默示所得到的果效。
從耶穌本身的見證看出新約圣經是神所默示的。耶穌就是神也是人。他不時受圣靈的感動,所以他可以證實舊約及新約都是神所默示的。又說,一切有關默示的事,都是出于耶穌本身而來的(來1:1-2);耶穌本身就是所有新約中默示的中心人物(路24:44;弗2:19-22)。
從使徒們的書信中看出他們同樣是受圣靈所感動寫出神的話來(林前2:12-13 ,約壹4:6)。
三、教義與禮儀
1、使徒統續——即長老和主教職分來自使徒,藉基督賜給使徒的權能而治理教會,且由是使徒或使徒所按立的人選立并按手。二世紀中期教會普遍實行主教制,伊格納丟曾強調過主教的中心地位。【“基督在哪里,大公教會就在那里。”“除主教以外,別人的施浸或舉行的愛筵都是不合法的。”(110-117)】里昂主教愛任鈕加以統一,指出主教的職分來自使徒統緒而具有使徒的權威。三世紀時迦太基主教奚普里安進一步強調主教職分和權力的重要。
教會被稱為“大公教會”(Holy Catholic Church),就是從伊格納丟(安提阿的圣伊格納丟)開始的。由于當時教會中興起諾斯底主義和孟他努主義,他極力主張主教獨裁,他還設法提高以弗所、馬內夏、他拉勒、羅馬、非拉鐵非、示每拿教會監督的權威。因為他認為這樣能夠讓教會更有向心力并防止教會免于異端的滲透,避免教會分裂。他曾在給示每拿教會的書信中寫到:“要避免分裂,因為分裂是萬惡之源。你們都要順服基督,順服上帝,正如長老順服使徒,又要尊敬執事。”
2、信經的產生
拉丁文原意為“我信”。最古老的信條是使徒信經(原為古羅馬信條),這一信經在使徒們去世之后逐漸發展形成,忠實地闡述了使徒們說傳教訓的中心。
3、基本教義
洗禮和圣餐禮被稱為今天基督教的兩大圣禮。圍繞著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亞他那修信經》),基督教教義著重與基督的“位格”和“職分”。
三位一體是指:圣父、圣子、圣靈三個位格共享有一個本體,他們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上帝。
耶穌基督的三重職分是:祭司、君王、先知,耶穌基督的二性是指神人二性。洗(浸)禮的含義:把“老舊”的生命埋葬,和基督一同從死亡中復活。
圣餐(擘餅)的意義:領受基督的身體,有份于基督的生命,藉此滋養和堅定信徒的生命。
初期教會出現過馬吉安主義、阿里烏主義、孟他努主義、諾斯底主義、多納圖主義等異端。
奧古斯丁(354—430)是北非教會重要領袖,代表作是:《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新約在舊約里藏,舊約在新約中彰”這句名言出自奧古斯丁。
四、宗教改革
由于中世紀的大公教會嚴重腐敗墮落,出現許多違背《圣經》真理的行為,如大量出售贖罪券,馬丁路德站在無數前人奠定的基礎上,1517年10月31日在維登堡的教堂大門是張貼“論贖罪券功效的九十五條論綱”,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宗教改革原則:圣經是唯一的權威,一切信徒都是祭司,因信稱義。他提出“因信稱義”的教義,宣揚人只憑單純的信心就可以得救,而且每個信徒都可以自由地解釋《圣經》;他在理論上抨擊煉獄的說教、圣徒崇拜和修會制度,并簡化禮儀,只保留洗禮和圣餐禮作為基督教的兩大圣禮。
他曾寫作宗教改革的三大著作:1、《告德意志基督徒貴族書》:抨擊羅馬教廷的三道護墻(①使神職人員高踞于世俗信徒之上;②壟斷圣經解釋權;③妄稱唯有教皇有權召開宗教會議)。2、《教會的巴比倫之囚》:抨擊羅馬用不合《圣經》的圣禮制度鉗制教會。只承認洗禮、圣餐。3、《論基督徒的自由》:論證“因信稱義”及基督徒言行必須合乎信仰。
這道導火索引燃了一個巨大的火藥桶。無數的宗教改革的仁人志士,如梅蘭西頓、慈溫利、法雷爾、約翰·加爾文、約翰·諾克斯、克蘭麥等為主的道興旺大發熱心,從側面推動著天主教會進行一系列的內部改革。以此為標記,整個世界從古代進入了近現代。
五、中國教會
基督教在目前可知的歷史上四度傳入中國:唐代(635)東羅馬帝國(中國歷史稱之為“大秦”)聶斯托利派傳入中國,時稱“景教”;元代時天主教會又傳入中國,時稱“也里可溫”(“有福源的人”)并在北京(汗八里)設立教區;明代中葉,天主教又一次傳入中國,并產生“三杰”(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清末(1807),馬禮遜開始在中國廣州傳播“基督教新教”。
1998年秋,基督教全國兩會在“濟南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加強神學思想建設的決議”,標志著中國教會進入了一個神學思想建設的新階段。
長期以來,中國基督教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在建設“基督教與社會主義中國相適應”的道路上。基督教具有普世性,又具有民族性,因此,基督教自傳入中國之日起,就始終面臨著“中國化”這一老生常談卻又常談常新的問題。
2014年是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60周年。以紀念為契機,基督教全國兩會,以及江蘇省、河北省、湖北省、陜西省、福建省、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等地基督教兩會,作為基督教南通兩會,2017年也舉辦了以“基督教中國化論壇”為主題,開展了接地氣的討論,試圖進一步推進基督教中國化。“基督教中國化”任重而道遠。讓你我一起為基督達到扎根中國的土壤并開出絢爛的花朵而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