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愛國運動”是指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成立后,為擺脫以往教會的半殖民地洋教形象,實現自治、自養、自傳,團結全國信眾積極參加國家建設的一項愛國愛教的運動。
當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侵入舊中國時,一些海外傳教組織也隨之進入,“傳福音”、“建立教會”等等也成為西方列強手中的工具,在教會和人民群眾之間造成對立,這引起中國教會一批愛國基督徒的不滿。
19世紀70年代起,就不斷有愛國基督徒主張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甚至出現過全國性的自立教會組織,但因當時的情勢,規模不大,存在的時間也不長。
新中國成立后,在吳耀宗倡導下,1950年7月,基督教界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宣言,指出在基督教傳入中國后的140年間,基督教同帝國主義"在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之中發生了關系",號召信眾擁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
宣言號召“促成一個中國人自己所主持的中國教會”,為此,要“培養一般信徒愛國民主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的心理”。宣言發表后,迅速獲得全國教徒的熱烈響應。至1954年,簽名擁護宣言的教徒已達40萬人以上,幾占當時全國基督徒人數的三分之二。
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政府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當時仍需依賴美國差會款項來維持的中國教會受到嚴重影響。國內各地教會的代表發表《聯合宣言》,譴責美國的侵略行徑,號召中國的基督徒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積極參加抗美援朝運動,充分認識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進行侵略的歷史事實,加速實現中國教會自治、自養、自傳。隨后,成立了以吳耀宗為主席的中國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運動委員會籌備委員會。
1954年,第一屆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在北京舉行。為進一步實現中國基督教在愛國愛教基礎上的大團結,會議重申三自運動尊重各派的信仰和禮儀,并正式成立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吳耀宗當選為主席。
1961年在上海舉行第二屆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號召全國信眾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并辦好教會。吳耀宗再次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
1980年在南京舉行第三屆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會議肯定了30年來三自愛國運動的成績,并指出:三自愛國運動的創業階段已經過去,但三自的任務未了,基督教界人士和教徒應進行以加深對三自的認識為內容的再教育,同時要從自辦教會發展到辦好教會。會上成立了新的全國性教務機構──中國基督教協會。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同中國基督教協會本著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方針,不斷向前發展。教牧人員全由中國人擔任,教會行政事務由中國教會自主管理,經濟也由中國教會自己維持;在神學思想和崇拜禮儀上,也逐步形成基督教中國化的發展道路。全國有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先后成立了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教務機構。除金陵協和神學院外,還新設立了一批地方性的神學院校,印行國內多種民族文字的《圣經》及各種基督教書刊。此外,應在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外交流。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的重要成果,是結束了宗派林立,互相對峙的局面。《中國基督教協會章程》規定“本會高舉耶穌基督并他釘十字架,聯合全國各地教會連于元首基督,共同發揚基督肢體的作用,建立基督的身體,為福音作美好的見證;積極開展神學思想建設;為全國各地教會在圣工上提供服務;堅持聯合禮拜,并主張在信仰觀點和禮儀上互相尊重,在眾肢體間的關系上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圣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從而使中國教會并非是清一色而是多色彩的,同時有利于實現教會的團結合一。
隨著中國教會的發展,以及諸多的美好見證,已有越來越來的人士表示支持中國教會的“三自“原則,中國教會以獨立自主的姿態出現在普世教會之中,獲得普遍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