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基督教“兩會” 施成忠
內容摘要
傳教士在近代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從早期的租屋傳教到后期教堂建造乃至發展到一系列的教會建筑群,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出現了一批堅持建造西式教堂的人,也有一些傳教士和中國牧師倡導了中西合璧式建筑新式樣,而這個理念的實施,帶動了中國近代建筑理念的發展。 隨著基督教中國化的不斷深入,教堂的中西合璧也應當進入一個新的臺階。本文將就這個問題闡發我的意見。
關鍵詞:基督教中國化、建堂建筑
一種建筑風格,絕不是簡單的建筑。自古至今,建筑使人們的存在富有意義。通過建筑,是來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信仰和基本的政治傾向。基督教的建筑風格之所以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出現不同的風格,是因為這些民族在接受信仰以后,并沒有把原有存在的一些民族建筑風格放棄,而是采取了既做加法,又做減法,必要的時候,乘法和除法一起做,形成了與本民族文化相適應的教堂建筑風格。即使今天被我們所接受的最流行的羅馬式、哥特式等,這些建筑風格都是基督教在那些民族中的本色化的具體體現。在本具有地域建筑色彩的教堂里過信仰生活的人們,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信仰和生活上的立足點上,感悟神人之間美妙的連接,更好地詮釋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生活意義。
一、從西方基督教發展看教堂風格
自基督教獲得羅馬帝國的合法身份以后,特別在中世紀,教堂的建筑風格成為了西方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勢力的一種標志。在教堂許多的建筑風格中,羅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這三種成為佼佼者。一種特色,就是一個民族象征,一種文化的傳播,一種信仰的告白。目前,中國教會使用最為普遍的教堂建筑樣式是哥特式的 。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組成要素是肋架交叉式拱頂、二圓心尖券,崇高、峻美,給人以超拔和飛升的感受,比較貼切地折射了基督教神學中“兩個國度” 的學說。雖然不能完全說成是哥特人接受基督信仰以后,對于教堂風格上的一種特別的領悟,但至少可以說明哥特式建筑的形成中是學習羅馬式教堂建筑上,把羅馬人已有一些建筑理念進行了提煉、加工,使之完美。在我們看來,哥特式教堂建筑風格是日耳曼民族在教堂建筑風格上的神學思想建設,并成為了建筑文化或者教堂建筑風格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建筑標志。因為哥特式建筑的拱券確實打破了傳統羅馬式的圓拱,代以細長的尖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堂在視覺上的高度,敬畏之心直沖云天。從現代的建筑視角看,哥特式建筑除了高聳,還帶給人們在地如同在天的信仰感覺。人自身的渺小與神的偉大,在教堂的高聳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使人油然而生輕盈之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基督徒,尤其基督徒設計師在設計教堂的過程中,并沒有象日耳曼民族一樣,在設計哥特式教堂的時候有“以我為主”的設計理念。實事求是說,我們大多數教堂的設計大部分吸取了哥特式風格建筑的特色,中國的建筑文化元素很少,有些教堂幾乎看不到我們的民族元素。因此在人們的印象中,教堂的面貌呈現著出來的依然是“西洋風”。
當然,中國教會基督教堂的建筑風格雖然以哥特式、羅馬式為主流,但我們也應當看到中國基督徒中也有一些人,早已對當前的教堂建筑風格與社會人士“回頭看看”哥特式教堂的眼神,進行了思考。
二、從中國基督宗教本色化運動看教堂建筑中國化
基督教自唐朝時傳入中國后,追求本色化的努力一直艱難進行著。解放前的基督教中國化,難就難在當時的傳教士有一個比較強大的經濟后盾。因此,我們建教堂就按照他們的教堂理念來設計與建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基督徒隨著本色運動的開展,基督徒的國人意識在不斷提高。特別在建教堂的設計方面,開始有自己的思考和理念。教堂本色化是基督教中國化的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中國的基督教堂,要讓自己的同胞知道這是中國人自己的教堂,傳遞出來的聲音要有著中國味道的福音信息:教堂的建筑風格應當與中華民族的建筑文化、建筑風格相結合。因教堂是一座會說話的建筑,它可以訴說一個國家的文化、民族感情與認同、思維方式、神學思想等。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教堂的建筑風格不僅向人們傳遞宗教情感,而且讓自己的同胞愿意進入中國特色的教堂里,中西合璧的教堂就是這樣開始建造的。
(一)明清時期基督教公教建筑的本色化
明清時期,大公教會非常重視并努力使自己的生活習慣中國化,同時也促進教堂風貌逐漸彰顯中國建筑的氣息。如天津的紫竹林教堂、上海董家渡教堂就在它們所處的時代中努力尋求本色化的結果。紫竹林教堂是大公教會在中國基督教歷史上可以說最有品味的一座教堂之一。從紫竹林教堂的外形來看,它具有文藝復興晚期建筑的典型風格,吸收了古希臘、古羅馬建筑藝術中的元素。其建筑風格,讓人和諧開朗。不僅雄偉有力,而且活潑輕松,給予觀賞者親切之感。最讓中國基督徒欣慰的是紫竹林教堂同時采用了中國明代建筑的風格,它采用了青磚木結構,再飾以中華的傳統磚雕,巍峨典雅。在紫竹林教堂的建造中,已經開始嘗試把中西兩種不同的建筑文化加以融合。這樣的嘗試,在一定意義上開啟了基督教堂中國化的旅程。雖然當時的基督教會在致力于中國基督教的本色化建設,但因為各種因素使得本色化的進程受限 。
(二)20世紀基督教新教的教堂本色化
1、基督教本色化運動
基督教新教自傳入中國以后,特別在1920年前后,民族運動和愛國運動迭起,特別是五四運動和非基運動的過程中,在我們基督教里引起極大的震撼。基督教的本色化運動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突破了歷史上的教會本色運動的框框,開始反思、檢討,希望改變基督教的“洋教”身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教會。1922年,以“中國的教會”為主題在上海舉行全國基督教大會,會上宣讀了《教會的宣言》,明確提出中國的基督徒要通力合作,促進和諧來消除西方傳來的宗派主義,為建設自養、自立和自傳的本色的中國基督教而努力。隨著會議的精神不斷貫徹落實,教會建筑和裝飾風格的本色化問題,也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反思。教堂建筑與陳設的本色化成為教會改革的重點之一。從1910-1930年期間,一些來華的傳教士中也出現了同情中國牧師提出的教堂在建筑風格上要考慮中國建筑元素,逐步實現教堂建筑風格中國化。根據有關歷史資料顯示,隨著基督教本色本色運動的深入,一些傳教士也傾向于采用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與教堂崇拜適用功能作為切入點,改變中國人對于教堂的看法。例如上海的多倫路上鴻德堂、南通市如皋基督教堂、南通市南大街基督教堂等。
2、以中為主的基督教堂
恰逢1920-1930年代,上海和全中國的基督教興起本色運動,流行建筑中國傳統樣式的教堂,鴻德堂就興建于此時,因此它是上海現存的唯一中國傳統風格的教堂。鴻德堂整個外貌為中國宮殿風格,屋頂采用中國傳統的斗拱飛檐結構,房屋外墻清磚砌筑,并有仿木構架的紅色水泥圓柱,檐下繪重彩畫 。
宿州福音堂,這座頗具中式風格的基督教堂矗立在宿州街頭,成為宿州基督教的一個縮影。1907年,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的傳教士來到宿州,建立起宿州福音堂。隨著信眾的增加,福音堂里陸續建起牧師院、小禮拜堂、大禮拜堂、鐘樓等中式建筑,特別是具有中國宮殿式琉璃瓦頂的大禮拜堂,別具一格,十分有特色。
南通市南大街基督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中式的磚木結構教堂,內設社會服務機構——益群社,層高三層。分醫療室、圖書室和普通教室。這座教堂可以容納200人左右 。
如皋本土化的教堂建筑也具有十分濃重的中國化特色。該教堂坐北朝南,約十多米長,窗子多為較大的長方形,采光極佳。兩邊屋檐下均有半圓形換氣孔。主建筑東邊是一座小花園和一間面積頗大的祈禱室,后面還有兩座小房子。這組建筑建于1933年。這個教堂看上去仍然具有西方建筑的韻味,但是仔細看看,教堂的如皋建筑特色隨處可見 。
在本色化運動的推動下,此時的教堂建筑不再純粹吸收西式教堂的建筑風格,而是盡可能在現有的條件下,更多體現一些中國建筑元素。
3、改革開放以來的教堂本色化
1978年以后,隨著宗教政策的不斷落實,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基督教堂的恢復和新建成為那個年代的新鮮事。特別是全面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人口流動進一步放開,鄉村大量的人口流向城市。2000年以來,我國基督教目前的現狀:農村教會堂點和信徒的數量在一段時間內仍比城市教會多。雖然農村的土地相對便宜,但面臨鄉鎮人口流向城市,鄉鎮的行政區域的調整,教堂的建筑風格從單一的滿足信徒人數的“倉庫式”逐步向現代建筑風格發展。“倉庫式”教堂,成為改革開放以后在農村主要的教堂風格,十字架成為這些教堂唯一的基督教符號。例如,南通地區有43座基督教堂,其中“倉庫式”教堂占85%。
從目前現代教堂的設計風格來看,一般從圣經中汲取建筑的靈感元素。但信徒的認同感,還沒有徹底的從哥特式風格中走出來。這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來讓信徒認同現代教堂的風格。要讓信徒對現代教堂風格的接受,必須對教堂內在的布置,多采用一些中國的美術與圣經文化相結合,這樣能使人民容易接近。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一代的基督徒就會接受中國教堂的特色。對于許多非基督徒而言,現代教堂風格讓他們感受到基督教信仰是普通中國人的信仰內容。時間一長,現代式教堂就成為中國普通公民的信仰歸屬之處。通過這些的變化,中國化的教堂向世人宣揚的不僅僅是無與倫比的愛,而是讓寧靜而溫暖的歸屬感直抵人們的靈魂深處。
當然,隨著建筑學的發展與中國基督教神學之間不斷交流,教堂的設計者再也不甘愿拘泥于教條的形式來設計基督教堂,他們更加注重教會氣氛的融入感。教堂如此的設計使信徒在心靈上發自肺腑地傾向于中國基督教的現在與未來。設計師們在圣經中獲得來自于從神而來的設計靈感,自動地愿意削去讓人仰視的高度和距離,將道成肉身的基督與祂所愛人民融合在設計中,消除視角上存在的那種壓迫和強權,讓進入教堂中的信徒從建筑風格中分享基督的諄諄教誨和教會的關懷。
誠然,作為基督教堂必須存在的標志十字架成為了教堂設計師關注的焦點,因為它是突出教堂真正屬性的永恒符號。如今將十字架更直觀、更無需修飾地傳達到人們的視覺神經,中國教會的教堂建筑風格便直白地表達出中國人對十字架救恩的敬畏。
從現代的深圳市基督教堂、宜興市丁山基督教堂、南通第一城基督教堂、以及金陵協會神學院的大教堂來看,雖然沒有了哥特式的高,或者缺少了讓人仰望的感覺,但現代教堂給予人們的是一種深度和寬度,而這種深與寬,恰恰是我們中國人內在信仰的表達。
(三)中國現代教堂建筑與教會的牧養多元化
基督教的中國化,與中國教會教會牧養的信息之間是沒有矛盾的。隨著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們牧養上的表達方式會更加適應我們中國人的特點。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大中城市的教會漸漸出現一個新型的基督徒群體,即知識精英、老板基督徒。這些信徒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等發生著比較快的變化,也就是中青年信徒在不斷增加,有知識、有文化、有經濟的信徒在不斷地增加。這就要求教會在牧養方式上多樣化,就象現代教堂建筑一樣,不會基于某種形式才能滿足這些信徒靈命成長的需要。青年聚會、培靈會、婦女聚會、主日學等的出現,要求教堂空間增值。在推進教堂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雖然教堂的風格在變化中,但依然是展現上帝榮耀的窗口。不管教堂建筑風格如何變化,但各種變化了的教堂,仍然可以體現天國的價值觀、上帝的話語權威性、教義的時代性等。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基督永恒不變。舒爾茨在他的《西方建筑的意義》中寫道:教堂是“世界的鏡子”。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教堂,在他看來是“世界的鏡子”,那么,中國化的教堂是怎樣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研討的問題。所謂中國化教堂,就是將中國人的建筑文化和信仰語言把圣經中的天堂的和俗世的領域(即“兩個國度”)一起放在教堂的建筑中。通過中國的建筑特色,傳遞出我們對基督福音的渴望與追求。這種風格的教堂,為信徒的信仰生活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更能滿足于牧養好不同層面的信徒。在深遠的意義上,它更是承載著中國人對于上帝的思考和上帝對世人的愛。
三、結語
在教堂建筑的實體風格上,可以將我們對上帝的信仰和對于人的關愛獨特地表現出來。因為教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信徒的皈依感和民族認同感,這個問題在中國還涉及到中國教會摘掉“洋教”帽子的問題。教堂是一個時代的精神、一個地域文化和神學思考的具體體現,若一個教堂成為一個地區的地標性建筑,不僅僅是這個該區域耀眼的驕傲和文化匯聚之地,更重要的是將成為該區域內構建人內在的精神文化中心之一:開闊精神視野、增進文明容量、促進區域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因此,今天的中國教會在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教堂建筑的中國化進程。
參考書目
書刊:
1、(古羅馬)奧古斯丁 著、王曉朝 譯,《上帝之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1)。
2、戴永生<用中國特色建筑文化表達信仰?記安徽宿州基督教福音堂>《中國宗教》2015
3、樊華<基督教建筑對近代中國建筑形態影響研究>, 《東北師范大學》 ,2009。
4、南通市民族宗教志編纂委員會,《南通市民族宗教志》;合肥:黃山書社,1996,第一版。
網絡資源:
3VIXyYj8fdmbFMFRYtJgpwVbekirLILlYpLzmdCwcPicvAPhi3n-pmn6P41VPWg7jA_2jGDCYkK5YJ87lUK,
“紫竹林教堂”,讀取時間:2017.7.8,17:34。
http://www.ccctspm.org/jiaotangfengcai//2012/1011/121011669.html,“宿州市基督教堂”, 讀取2017.7.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