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創25:34;林前4:9;路10:25--37
自讀經文:提后4:7--8
弟兄姊妹,圣經雖然完成于2000多年之前。但其中的信息卻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沒有過時,而且越發露出其中永恒的信息。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題叫“一臺戲 ”。這個主題取自于保羅給哥林多教會的一封書信中一句話:“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既然是“一臺戲”,就必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演真、演活、演好,成為世人正能量的傳播者,成為天使眼中的好仆人。
一、一臺戲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話似乎記得不太屬靈,但卻說出了人生的真諦。因為這是上過“三層天”的保羅曾經體會過的。弟兄姊妹,戲,要演繹好關鍵是把握自己的角色。我們人在“一臺戲”中到底是什么角色呢?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世人和天使是我們這“一臺戲”的主要觀眾,演好了,他們給我們非常好的“票房”,世人在生活中就模仿我們,效仿我們。如果演糟了,我們就成為這“一臺戲”中的罪人。社會上講,人在做,天在看。圣經也是這么說。這“一臺戲”不僅給世人看,而且還有天使看。近日,我們經常會聽見一些家庭打電話來,告訴我們一些基督徒在家里的情況。例如,我們一些基督徒在神的家里忙忙碌碌很高興,一會做這樣,一會做那樣,而且每一樣都做好。但到了家里,什么活都不做,而且給家人臉色看。弟兄姊妹,天使在神的家里看你的“演出”,回到家中,天使還在看你。我們不要以為天使觀看只在教堂里面,其實天使的觀看比世人更仔細。在社會上,我們這臺戲必須演得更真更好。《路加福音》第10章25節--37節的內容,告訴我們一件事,這些以色列民族中的祭司和侍奉神利未人在面對一個被強盜打得半死的人,竟然無動于衷,繞開而行。作為神的兒女,作為一個侍奉上帝的人,按照神的教訓,應當去憐憫他,幫助他。弟兄姊妹,你們說說這些侍奉上帝的祭司和利未人演好了這“一臺戲”嗎?面對這個以及半死不活的人,他們的責任感、擔當意識成為了一張費紙。就在這個時候,被以色列人看不起的撒瑪利亞人,來到了案發現場。他一進入現場,“就動了慈心”,并且馬上將自己用的油和酒給那個人敷上,并且用布包起來。不僅如此,還把他送到小店安排他休息、治療,提前付了費用。弟兄姊妹,在以色列人看來不圣潔的撒瑪利亞竟然在這“一臺戲”中成為可歌可泣的人物,發出了人性里面的正能量。耶穌充分肯定了那個撒瑪利亞人善行,并要求以色列人去學習。當我們看這“一臺戲”的時候,我們在其中找找這“一臺戲”中的演員,你和我屬于哪一種人。如果現實生活中我們遇見類似的情況,你準備成為這“一臺戲”中的祭司、利未人這些反面角色呢?還是被主肯定的撒瑪利亞人?在人生這“一臺戲”的角色中,神只給了正面的角色和反面角色這兩種角色。
在人生的舞臺上,我一個,你一個,我們都是這個舞臺上的演員。但是,我們更知道,在這個舞臺上,你我都不是主角。我們主要的任務,就是演好自己的配角,而且這種配角,劇本中沒有我們固定了正面的配角或者反面的配角。因此,我們成為什么樣的角色,在大家的一念之差。可惜的是,我們往往將自己定在主角的角色,隨時想出人頭地。關于我們是配角的問題,大家都不愿意去想。因此,在這“一臺戲”上,我們許多時候沒有演好。例如,在家庭這“一臺戲”中,主題為“耶穌為我家之主”。但整個臺詞竟然沒有一個地方體現耶穌是我家之主。譬如,為孩子的婚姻問題:“兒子對父母親說:現在是什么年代了,你們還要干涉我的婚姻。我的婚姻,我自己說了算。”父母親說:“兒女的婚姻,父母親說了算。從古到今,都是這樣的。”于是,為了婚姻的問題,兒子干脆不回家。這“一臺戲”的吵架核心問題,就是整個家庭成員都想成為這個家的主人,擔任主角。由于大家都想這個角色,其中父母親的優勢是明顯的,因為他們掌握著家庭的財政大權,那兒子的唯一優勢就是年輕,離開作為自由鳥成為他的選擇。這“一臺戲”在兒子的離家中謝幕了。弟兄姊妹,我們要清楚地知道,人生這“一臺戲”的主角,我們永遠不能做,因為我們實在太有限了。大家覺得不覺得自己的有限呢?我反正覺得自己非常有限。有限到什么程度?我特別覺得剛來南通的2012年,白天忙于做一些信徒的思想工作,可能由于工作的忙碌,常常吃飯不正常,到晚上發高燒,皮膚燙的不能摸,非常難受,宿舍里沒有藥。大家知道人正常的體溫是37度,稍微高一度,就覺得不舒服,如果到了40度,就感覺不行了。大家一定體會到自己的有限,就象一根刺在你的肉中,你就感受到特別難受。如果是魚刺刺在喉嚨上,那就更難受了。當然,我們的有限性還在于我們對事物的觀察上,我們看到的是有限的,看懂的也是有限的,看透的更加有限。隔行如隔山,說的就是我們自身的有限性。既然我們是有限的,就應當做好配角這個角色,象保羅一樣成為一個出色的配角。保羅說:我如今知道的有限,到那是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13:12)
二、二種人
我們剛才說了,上帝并沒有把哪一個人安排為配角中的反面角色。一個人成為正面或者反面的角色,往往就在于人的一面之差。讀過《資本論》的人,會知道馬克思在這本書中提到有些人經不起“一碗紅豆湯”的誘惑,出賣了自己的靈魂和信仰。其實,這個典故取自于《創世紀》第25章29至34節。《圣經》記錄了以撒了兩個雙胞胎兒子之間發生的一件改變兄弟倆命運的事。作為哥哥的以掃喜歡打獵,大家也許明白,打獵是一件非常疲憊的事。因此,他那天打獵累昏了,也餓得很。而此時的弟弟雅各正在煮著紅豆湯,這對于餓極了的哥哥以掃而言,沒有什么比吃更重要的事。雅各抓住了哥哥的心理,發起了正面攻勢:一碗紅豆湯與長子的名分放在以掃面前。而餓極了的以掃呢?為了滿足自己的肚腹,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圣經》用了三個“了”描寫了以掃從長子這個正面配角向反面配角的轉變。我們看看以掃的人生是什么樣的人生,他的結局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一個上帝選民,如果在人生的這個舞臺上,只知道吃喝的人,是沒有任何前途的。圣經說以掃“吃了喝了,便起來走了”,這三個“了”,就把長子的名分輕看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因為這三個“了”而改變了。在今天的基督徒中,有沒有人將吃喝作為人生的主題呢?有。許許多多的人,在吃喝中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忘記了自己責任和使命。在人生這“一臺戲”中,我們究竟成為什么樣?如果一個活著沒有責任、沒有擔當,那活著的意義就如同以掃一樣。如果一個活著,為自己的身份而活,就活出精彩的人生,就象保羅一樣。保羅在人生的舞臺上,《圣經》也記載了他從一個逼迫基督徒的公會成員到成為耶穌的使徒這個角色的轉變。《使徒行傳》第9章記錄他從掃羅到保羅的過程。名字的改變也是他身份的改變,身份的改變也是責任和使命的改變。他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著。他愿意成為主耶穌的配角,擔當起基督福音傳播的使命。我們今天能夠知道福音,享受福音,傳播福音,就是保羅的使命感所帶來的。因此,在傳福音這個舞臺上,保羅始終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責任。今天的我們擁有同樣一個身份,就是基督徒。我們在基督徒的這個“一臺戲”中,成為保羅式,還是底馬式,甚至是那個出賣耶穌的猶大呢?
弟兄姊妹,因為以掃為了吃喝,忘記身份與責任,離開了上帝選民的行列。保羅沒有忘記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在三次旅行布道的年年歲歲中,他經歷了常人難以經歷的生生死死。他在《羅馬書》第8章35至39節中,告訴我們他在傳福音這“一臺戲”中的主要“戲份”,是刻骨銘心的“一臺戲”。他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饑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如經上所說的:‘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余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里的。”弟兄姊妹,保羅在傳福音的這一臺戲中他演繹非常精彩,但他始終把他精彩的力量歸于主角耶穌的大愛。我們知道了以掃是一個沒有積極追求的一個人,而保羅傳福音的一生是為主戰斗,永不停步的一生。我們看看保羅的三個“了”,第一“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這個“了”,我們在傳福音的一路上是分享主福音的好處呢?還是為主的福音在戰斗呢?作為基督耶穌的精兵,我們是分享福音的人,而且成為福音傳播的人。弟兄姊妹,我們要有保羅的無論得時還是不得時,總要把福音傳開的信心和力量。這樣,我們就在保羅的第一個“了”有份。保羅的第二“了”,就是“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說明保羅在傳福音的道路說沒有偷懶,沒有少跑,完全按照主角的要求把應當跑的每一步都跑完。他告訴提摩太的時候,使用了“盡”,表明他傳福音直到人生的最后,也就是沒有浪費一寸光陰。保羅的第三個“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這個“了”說明他對于信仰的堅貞不渝,無論在何種的困難中,甚至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沒有動搖自己信仰。這是難能可貴的。信仰對于一個人而言,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沒有信仰,是可怕的,因為沒有信仰的人是缺乏底線的。一個人能夠堅持自己的信仰,是可愛,是值得敬佩的。因為一個人能夠在死亡面前,堅持自己的信仰,說明這個人已經活在信仰里,信仰在他的生活里,比生命更加寶貴。保羅深深地知道:我知道所信的誰。因為他明白自己所信的,所以他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他在大馬士革路上遇見的主。
弟兄姊妹,我們在這“一臺戲”中,是角,但,是配角;是角色中的保羅,而不是以掃。希望我們各自在這“一臺戲”中成為主所喜歡的好撒瑪利亞人和基督耶穌的精兵保羅。同樣人生,不同追求,世人在看,天使在看。我們記住,在我們人生的舞臺上,還有一個想看的,就是魔鬼。它象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吃。所以,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一定要演好自己的角色,讓觀看我們的每一個,為我們精彩的人生這“一臺戲”喝彩、鼓掌。
南通第一城基督教堂
2017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