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則“全國普查自來水合格率僅50%”的消息,引發了公眾對飲水安全的擔憂。針對輿論的質疑,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回應表示,根據2011年最新的抽樣檢測,我國自來水廠出廠水質達標率為83%,我國城鎮供水總體安全,近年來水質不斷提高。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基礎一窮二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只能選擇價格較為低廉的材料。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市供水管網大多處于壽命的臨界點,部分城市老城區的管網長期超限運行,超過50年以上的約占全國供水管網總量的6%。
多位業內人士還談及了管網“最后一公里”的安全很難保障。江蘇省建設廳節水辦主任林國鋒表示,居民小區內的二次供水設施如水箱等主要由開發商負責,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可能存在偷工減料、清洗不及時等行為。
王浩認為,要從水源控制水質,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除了規劃流域內的產業布局,更要開發水源地,發布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切實加強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定水源地保護區管理制度,加強信息共享。
邵益生表示,改善水源水質和完善供水設施是解決自來水質穩定達標的主要途徑,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要加大投入,更換和改造落后老化的管網,改進凈水工藝,攻克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同時還要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政企分離。此外,應及時向社會公開檢測數據、水利投資成本等信息,群眾也應加強用水安全的自我防范